8月23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正式发布了“光伏行业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及核算平台”;同时,正泰新能等五家企业获得了首批使用此数据库和平台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本次发布光伏行业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也是我国打造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的重要进步。现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被称之为我国外贸“新三样”(注意“老三样”是服装、家具、家电)。从“老三样”到“新三样”的转变也可以看出这些年我国产业转型的成果。自从应对气候变化议程被我国重视之后,我们国家提出来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战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随之而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将新能源产业链一步步发展了起来。到今天,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是,面对外部形势,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难题,本文将从“新三样”的双碳之路出发,介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据统计,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2012年,国家发布了《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达到500万辆。为此,政府开始采用提供购车补贴、减免购置税、加快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我国“双碳”发展逐步走向快车道,人们的低碳减排意识也逐步增强,加上我国新能源车企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四五时期也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2024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89万辆,同比增长32.5%。2024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取得了96万辆的好成绩,同比增长33.3%,环比增长12.4%。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在国外市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备受欢迎,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每出口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电动载人汽车,新能源汽车全年出口量也达到了177.3万辆,增长了67.1%。取得成就的同时,欧美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开始了对国内新能源车企进行打压。今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在对中国电动汽车(BEV)进行为期九个月的反补贴调查后,决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按照规定,此次征收的临时反补贴税将适用于部分中国汽车生产商,分别为比亚迪17.4%,吉利19.9%,上汽37.6%。其他合作但未被抽样的中国生产商将被征收20.8%的加权平均关税,未合作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税率为37.6%。欧盟通过这种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打压中国新能源车企对自身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欧盟可能会自己率先坐不住自己提出来的”应对气候变化“议程)。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152.6GWh;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7.4GWh,占比83.5%,累计同比增长87.1%;其他电池累计出口25.2GWh,占比16.5%。动力电池就是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上文谈到我国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也离不开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目前,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应用最广泛的电池类型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重量较轻的优点。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2023年,我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在“新三样”出口中占比高达到43.15%。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锂电池产业链已经建设的较为完整,上下游供应链已经建设的基本完毕,培育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我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全符合“双碳”战略,无论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还是应用于储能站里面的蓄电池,都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欧盟颁布的《新电池法》在今年2月强制执行,我国电池出口的“碳关税”政策也由此而来,但是“碳关税”极其全面地对出口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范围进行了覆盖,且只采用欧盟方面的数据口径,并不考虑我国本土的排放数据,我国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经将电池生产的碳排放控制的很低,加上中国企业不熟悉相关政策,使得企业的合规成本大大增加;美国方面,从2024年1月起,如果电动车的电池组件由中国制造,将失去在美国获得税收抵免的资格;2025年,电动汽车电池关键原材料如果来自中国,也会失去补贴资格。
光伏产业,主要指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光电转换产业链条,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以及光伏发电的应用等多个环节。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起步时间也不长,从2005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也随着“双碳”进程而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经济的一张崭新的名片。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216.88GW,同比增长148%。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12001.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9628.6万千瓦;而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装机达到4348.3万千瓦。

▲出自智汇光伏
我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面对欧美国家实行“碳关税”等打压政策,我国光伏企业立足本土碳排放数据,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建立了我国首个光伏行业的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也报告了首份由我国本土碳排放数据组成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推动了我国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认可。互联网上,很多人提到欧美国家提出的气候变化议题,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其实就是围困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阴谋。在中国冲破欧美国家的围堵,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并取得好的成绩之后,他们就坐不住了,最简单的例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这更加适应“碳中和”的产业,也开始被欧美国家层层限制进口,美国甚至还成为了《巴黎协定》近200个成员国中唯一退过群的。所以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推进“双碳”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破解西方国家这个碳中和“阴谋”,而是从我们自身国情出发,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则是最好的一个方式。我国是一个后发工业国家,完成工业化的时间相比于西方国家已经很晚了,但是我国一直奉行走自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把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决绝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由于工业起步晚,所以在很多方面我们还落后他们很多,比如芯片、发动机等核心技术还需要花时间追赶他们。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产业端也逐渐形成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更是领先其他国家,现在可以说是,中国在带领着世界走向“碳中和”。我国要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也是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能源领域卡脖子的风险,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