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提出来以后,这种矛盾才逐渐得以缓解。如今,“双碳”目标已经确立,企业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完成低碳转型的资金从何而来。根据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估算,我国各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资金缺口达487万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银行也积极行动,不断补充和丰富“绿色金融”的内容,逐渐形成了除绿色产业项目外转型金融、绿色创新及碳衍生产品均纳入绿色金融范畴的现状,绿色金融资源开始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主题倾斜。
2023年,中央金融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今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文中,规定了: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本文所讲“绿色金融”是指银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经济活动,即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投融资、运营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利用金融手段,有效帮助企业完成绿色低碳转型。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各行业需要绿色、低碳转型的企业数量上升,由此,我国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得到快速发展,其存量规模分别位于全球的第一和第二位。绿色信贷俨然占据着中国绿色金融的首要地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意见》指出,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4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万亿元和9.8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3.09、7.87和4.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38.5%和36.5%,比年初分别增加3.38万亿元、2.33万亿元和1.23万亿元。
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7.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3%,比年初增加1.82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7767亿元。我国绿色信贷用途,主要就是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和企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通过直接影响资金供应状况,间接影响技术进步、商品供应、投资需求的方式,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绿色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环保工程和可持续农业等领域。通过提供低成本、长期性的融资,绿色信贷降低了绿色产业发展的融资成本,增加其投资吸引力,从而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和扩大。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势头强劲,全年发行规模达8210.72亿元。其中3月,4月,11月发行规模突破千亿。
2023年12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通知》,主要内容是:完善绿色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各个产业;助力中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合理安排债券融资,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作用;发挥中央企业绿色投资引领作用,引领绿色发展重点领域资金供给,支持中央企业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在纳入支持范围,采用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对减碳的约束更加严格。这次文件,让绿色债券的发展更加适合我国的低碳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的前进。
总的来说,我国绿色金融业务正在向好发展,但所具有的一些问题还是不可忽视,产品类型较少,服务对象基本以大型企业为主,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未来要更好的服务“双碳”目标的话,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是必然的,绿色金融还需要丰富其内涵,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往甲烷、碳汇等新兴领域发展。
湖南碳询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设有专业的碳排放盘查小组,制定有完善的内部质量管理计划,碳排放盘查员经验丰富,具有相应的盘查资质,利用科学的计算工具能够多方位,全领域,更直观的展现企业/园区碳排放水平数据。为企业日后实现近零排放,获得各类评定做出数据支撑。为获取更多双碳资讯,欢迎您关注碳询科技公众号!
